國家“團購”藥品,關系著每一名患者的用藥清單。
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7月15日公布了第十一批集采品包養種遴選情況,初步確定將對55種藥品進行采購,觸及治療領域重要包含抗沾染、抗腫瘤、抗過敏哮喘、糖尿病用藥、血汗管用藥、神經系統藥物等。
“新藥不集采、集包養平臺推舉采非新藥。”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介紹,7年來,國家層面已經開展10批藥品集采,覆蓋435種藥品,第十一批集采將繼續聚焦上市多年、臨床應用成熟的“老藥”,加倍關注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用藥需求。
河北省柏鄉縣龍華鎮衛生院藥房任務人員在為患者取藥。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優化遴選條件,55種藥品進選。
通過分歧性評價的仿制藥是集采“年夜戶”,而滿足“7家及以上”競爭格式則是集采遴選的第一個“門檻”,即參比制劑企業和通過分歧性評價的仿制藥企業數量合計達到7家及以上。
“我們進行數據對比后,截至本年3月31日,共有122種藥品滿足初選條件。”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主任鄭頤說。
這只是第十一批集采藥品清單的“粗篩”,這些藥品還需求滿足醫保和自費分組后達到“7家及以上”競爭格式、2024年采購金額年夜于1億元等“細篩”條件,并征求相關部門、臨床醫學和藥學專家意見,逐個“安檢”。
“經過多輪篩選后,最終有55個品種納進第十一批集采報量范圍。”鄭頤說。
值得留意的是,與今年醫保目錄談判藥品首年內暫不納進集采比擬,本年初次放寬到整個談判協議期內暫不集采,保護醫藥產業創新積極性。
——進步進選門檻,質量監管更嚴。
藥品平安有用是底線,更是性命線。
第十一批集采提出了更嚴格的質量請求:企業必須具有2年以上同類型制劑生產經驗,且“投標藥品的生產線”2年內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治理規范。
針對行業內關于過度“內卷”的擔憂,此次集采對企業的過低報價也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優化價差把持規則,不再簡單選用最低報價作為參照;另一方面,對于每個品種報價最低的中選企業,將請求其對報價的公道性作出解釋,發布“低價聲明”,承諾不低于本錢報價。
業內人士認為,這將有助于優化競價規則,引導感性競爭。
準進只是第一個步驟,事后監管更關系到用藥平安。國家藥監局藥品監管司有關任務人員介紹,將繼續堅持對國家集采中選藥品實行生產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并對價格降幅年夜、生產治理風險高的藥品加年夜檢查和抽檢力度,重點關注中選藥品原輔料、生產工藝等變更情況。
——與需求更婚配,集采更公道。
為滿足患者和醫療機構多元化用藥需求,本次集采包養網排名在報量和帶量方面都進行了優化。
為照顧患者用藥習慣,第十一批集采在“按藥品通用名報量”外,增添了“按具體brand報量”的選項,如醫療機構報量的brand中選,可以直接成為該醫療機構的供應企業,目標是讓醫療機構需求與中選結果更好婚配,讓臨床應用過渡加倍平順。
此外,集采原則上請求報量總數不低于實際應用量的80%,但對于醫療機構反應臨床需求量減少,或因季節性、風行性疾病等需求量不穩定的,可由醫療機構作出說明后下調報量。醫療機構報量的60%至80%為約定采購量,剩余部門仍由醫療機構自立選擇brand。對于抗菌藥物、重點監控藥品等特別品種還會適當下降帶量比例,為臨床用藥留出更年夜選擇空間。
據悉,7月16日至7月31每日天期間,企業可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進行信息填報。
多年來,藥品集采的觸角在實踐中不斷延長,加倍關注群眾用藥的急難愁盼,為老包養蒼生供給一份“包養網質優價宜”的用藥清單。
策劃:陳芳
記者:彭韻佳、徐鵬航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